摄/ 潘彗文
小时候,懵懂的孩子由父母牵着往前走。当孩子逐渐长大,角色易位,孩子与父母又是怎样的心情呢?
在2025年的慈少班双亲节活动中,课务组安排了一项特别的体验——请家长蒙上双眼,由孩子牵引,从一楼走至二楼。因为全程禁止说话,孩子只能通过轻拍父母的身体来引导方向。
这项活动令慈少们感到新奇,而部分家长则略显不安,紧紧抓着孩子的衣角。过程中,当孩子看到父母迷惘或走错方向时,有点忍俊不住,却仍然认真带领他们前行。当抵达终点,摘下眼罩的那一刻,父母与孩子相视而笑,急切地分享彼此的感受。
在亲子游戏中,家长逐渐放软身段,流露出童真的一面。摄/ 冯桂琼
在物质丰裕而步伐快速的生活中,家长工作压力大,孩子学业压力重,亲子对话和交流往往需要用心去营造。2025年4月27日,慈少班举行双亲节活动,让孩子们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,在蒙眼引路、浴足按摩、赠感恩卡、手语互动中,自然流露着点点滴滴温馨与感动。
押花老师李佳玲指导慈少们制作感恩卡和学习浴足礼仪。卡片以干花装饰,慈少们小心地粘贴花材,并写下对父母的感恩话语。虽然过程中偶有打趣,但写起字来却格外专注,用心表达内心深处的话语。
完成卡片制作后,李佳玲召集大家,示范浴足礼仪和按摩手法。她讲解道:“浴足是用水与父母对话,表达对父母深沉的爱。”她分享自己曾为家翁浴足的经验,认为这样的肢体接触,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也是一种学习——接纳、耐心、承担,这都是成长的重要部分。
李佳玲是慈济社会教育推广中心的师资团队,主要投入在静思茶道和押花教学。虽然这是首次教导浴足,但她希望透过这个仪式,让正值青春期的慈少们,用心看看父母的脚,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。
慈济社会教育推广中心的师资团队李佳玲向慈少们说明浴足的意义,并仔细示范按摩手法。摄/ 冯桂琼
妈妈戴雪兰(下图)在四个孩子一同为她浴足时,不禁感动落泪。她说平日孩子们偶尔在家中争吵,如今却能齐心协力为她做一件贴心的事,让她既欣慰又感动。
15岁的长子也坦言,过去较为叛逆,现在懂得选择良师益友,希望自己也变得更好。长子在假期打工,愿意将部分收入交给母亲,这次能亲手为妈妈浴足,令他感到特别开心,也填补了平日互动不足的空缺。二儿子也分享说,能为妈妈浴足让他从心底感受到一股温暖与感动。
摄/ 冯桂琼
另一位父亲陈慈汉(下图),因太太工作,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参加活动。他的大儿子因比赛失利而难过,担心让父母失望,便将这份愧疚写进卡片送给父亲,并反过来安慰爸爸“不要难过”。陈慈汉看后感动不已,他说,看到儿子学会面对失败,是成长的象征,他深感骄傲。
摄/ 潘彗文
陈慈汉说,平日家中不可能进行浴足这样的亲密互动,总觉得尴尬,但慈济营造出的氛围让一切变得自然又动人。当三个孩子一同为他浴足,起初他还有些不真实的感觉,但随着孩子的双手触碰他的脚,一股暖流涌上心头,让他深深体会到亲情的可贵。他说:“孩子们在慈少学习,我们做父母的也在成长。”
慈少们蹲下来,仔仔细细按摩父母双足,传递无声的谢意。摄/ 潘彗文
活动尾声,慈少们站在父母面前,以手语表演《听我说谢谢你》。音乐缓缓响起,孩子们用专注的眼神与真诚的动作,传递对父母的深情。歌词简单却深情,家长脸上则写满欣慰与幸福。
摄/ 潘彗文